一、专业简介
化学专业(师范)源于1978年的安阳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科,2000年开始本科招生,2020年获批化学本科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批学科教学(化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化学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17年化学学科获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20年化学入选ESI世界排名前1%。
化学专业有专任教职工4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6,教师中有博士学位29人,河南省教学标兵3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 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3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9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11人。
化学专业课程《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河南省一流课程,《无机化学实验》为河南省一流课程,《物理化学》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本专业教师先后发表教改论文 31 篇,出版教材 11 部,获批省级
教改项目 11 项,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 项,荣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 3
项。本专业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实践教学基地 1 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 1 个,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1 个。
化学专业至今已培养了1600 余名本科生,在校生每年参与发表SCI论文40 余篇;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0余项,全国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特等奖2名,一等奖26名,河南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8名,河南省挑战杯竞赛一等奖6名。近几年考研平均录取率多年保持在50%左右, 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中有一批骨干教师、管理工作者和科学领军人才,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同。
本专业建设依托的省级科研平台有河南省新型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化学节能材料开发与应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光电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含氟药物精准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 38 项,省部级项目 60 余项,发表 SCI 论文 600 余篇,授权国
家发明专利 50 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
学制:4 年
学位:理学学士学分:170 学分
本专业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适应新时代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立足豫北,面向河南,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掌握系统的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备较强的中学教学、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树立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意识,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化学和教育理论与技能在中学从事化学教学的骨干教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目标1. 职业道德高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护学生,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目标2. 基础知识扎实。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实验技能, 了解化学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其它学科相关知识,以及化学与科技、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目标3. 教学能力过硬。依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认知特点,结合教育教学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关爱学生身心发展,开展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标4. 发展能力突出。了解国内外化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终身学习与发展意识,进行合理的生涯
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化学教学问题。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 能成为中学化学骨干教师。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4~6年。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须修满170学分,并且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 通识教育平台:共57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3学分,通识选修课4学分;
(2) 专业教育平台:共 89.5 学分,必修课程共 68.5 学分,其中学科必修
课程 50 学分,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18.5 学分;选修课程 21 学分(含跨学科 6 学分)。
(3) 实践教育平台:集中实践模块18.5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
1. 本专业根据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4个角度,对学生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等8个方面,制定了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毕业要求。
2. 具体8条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如下:
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为人师表。了解中学教育相关法律法规,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和高尚师德修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
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1.1 思想坚定】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等“四个认同”,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2.1.2 立德树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能认识依法执教的重要性,了解并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遵纪守法,立志成为“四有”好教师。
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热爱并愿意从事化学教育工作,具有教育情怀, 能够认同中学化学教师职业价值,愿意积极投身于中学化学教育事业,秉承“进德修业,博学笃行”的校训。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2.1 专业认同】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认同中学化学教师职业价值, 积极创造条件,投身于中学化学教育事业。
【2.2.2 热爱教育】具有浓厚的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遵循教育规律,德育为先,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公正的对待所有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能够在化学教学中引领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造思维、奉献祖国。
系统掌握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理解其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实际应用的关系,拥有开阔的专业视野和系统的思维能力,了解与化学学科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熟练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2.3.1 个人修养】了解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化学
史概况和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具有广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
【2.3.2 理论基础】系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化学知识体系、思想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2.3.3 实验技能】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2.3.4 知识运用】了解化学与数学、物理、生命、环境、材料、能源等相关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化学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化学教学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熟悉中学化学学科课程标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对化学学科的认识特点,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运用化学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见习、实习和研习体验,并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具备初步的化学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2.4.1 教学知识】 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对化学学科的认识特点,熟悉化学学科教学知识和特点,理解并熟悉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具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意识,具备化学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2.4.2 教学技能】 具备较好的普通话水平和书写技能,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与化学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具有中学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技能并获得教学见习、实习和研习体验。
【2.4.3 教学研究】 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能力,能够持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 熟悉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组织与指导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具有与家长、社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并在见习实习和研习中获得积极体验。
【2.5.1 管理理念】 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掌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班级、少先队与共青团建设、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之中。
【2.5.2 工作实践】掌握班集体管理和班级建设方法,具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体验,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实践、德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班级活动的能力。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与特点。理解化学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地结合化学教学特点开展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参与组织开展学校化学竞赛、社团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获得综合育人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6.1 育人方法】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和规律,理解化学学科对品德养成、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塑造的意义,能够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开展育人活动。
【2.6.2 育人实践】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依托学校文化和化学教学,设计综合育人目标,开展化学竞赛、社团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有终身学习与化学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新时代化学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养成反思习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利用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中学化学教育教学问题。
【2.7.1 反思意识】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了解国内外化
学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把握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意识与初步能力,合理制订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
【2.7.2 反思方法】掌握化学教学批判思维方法,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发现、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解决化学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掌握各种沟通方法和技巧,具备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沟通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化学实验等活动中乐于分享学习经验,积极参与交流,获得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2.8.1 合作方法】认识人际沟通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团队协作的意义与作用,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能够在小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掌握中学化学教学中常见的沟通合作方法与技能,具有一定的学科交流能力。
【2.8.2 合作实践】掌握师生、家校间沟通交流技能,能够与家长、学生等进行有效沟通;参与学术研究、化学教学实践等团队合作活动,获得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体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参加化学教学的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基本的化学教学观摩、研讨、点评能力。
(五)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如下:
培养目标 1 [职业
道德高尚]
培养目标 2 [基础
知识扎实]
培养目标 3 [教学
能力过硬]
培养目标 4 [发展
能力卓越]
毕业要求 1
√
毕业要求 2
毕业要求 3
毕业要求 4
毕业要求 5
毕业要求 6
毕业要求 7
毕业要求 8
具体人才培养的学程时间安排如下:
标准全学程 193 周。其中课堂讲授 103 周;军训、入学教育 2 周,教育见
习 1 周,教育实习 16 周,教育研习 1 周,创新实践 4 周,毕业论文 11 周;复
习考试 7 周,寒暑假 48 周。
表 1-1 学程时间安排表
学年学期
项目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合计
上学期
下学期
17
19
14
课堂教学
10
8
3
103
考试
1
7
军训、入学教育
2
教育见习
教育实习
16
教育研习
毕业论文
11
创新实践
4
寒、暑假
6
48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三大教育平台、九大课程模块”组成,以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三大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九大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实验课程模块、课程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
平台学分及学时构成见表 2。
表 2 平台学分及学时要求
平台
模块
学分
学时
通识教育
通识必修课程
53
902
170 学分
2646 学时
通识选修课程
不计
专业教育
学科必修课程
50
1004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18.5
362
选修课程
21
378
实践教育
实验课程
29.5
见说明
课程实践
集中实践
第二课堂
5
说明
在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中,实验课程和课程实践学分计入实践教育平台,学时计入相应理论课程中。在总学分学时中不重复计算。
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见表 3 表 4。
表 3 本专业总体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
平台类别
课程模块
课程类
别
课程组成
学分分配
学时分配
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必修
1.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
2.形势与政策
3.大学英语
4.大学计算机基础
5.大学体育
6.大学语文
7.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8.就业指导
9.学业指导
10.心理健康教育
11.艺术素养
12.军事理论
13.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14.劳动教育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选修
1.人文社会科学系列
不计学时
2.自然科学技术系列
3.教师教育系列
4.健康艺术化学系列
5.校本课程系列
专业教育平台
学科课程
1.相关学科基础课
2.本学科基础课
3.专业核心课
教师教育
课程
必
修
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课程
选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实践教育平台
包括:与理论课同步开设的实验课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两类
计入相应理论课程
主要是课程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军事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其他集中实践等环节。
按照《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第二课堂成
绩单制度实施方案》执行
跨学科 6 学分计入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表 4 总体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表
课程类别
学分及比例
学时及比例
小计
各平台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各平台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57
33.5%
34.1%
89.5
52.7%
1744
65.9%
教师教育课程
31.2%
集中实践课程
13.8%
总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学科必修课程学分+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学分+选修课程应修学分+集中实践课程学分+第二课堂学分
170
100%
2646
无
七、课程安排
按照“121”学程分段培养模式安排课程,第一学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第二、第三两个学年主要进行专业教育,第四学年主要进行实践教学,完成实习与毕业论文教学工作。
通识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设置见表 5。学校将网络教学形式引入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线下课堂教学由学校统一安排,线上课程教学依托网络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进行,学生可通过在线学习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表 5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模块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时数
总学分数
总学时分配
学期、周学时安排
考核方式
课堂
讲授
实验
学
时
分
D2191001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Ideological Moral Cultivation & Introduction
to Law
54
46
2.5
0.5
D2191001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A Survey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44
D2191001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D2191001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
)
45
36
9
D2191001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I)
D219100106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 Policy
32
见
注
D099111001
大学英语(一)
College English (I)
56
3.5
D099111002
大学英语(二)
College English (II)
72
64
D099111003
大学英语(三)
College English (III)
D229111001
大学计算机基础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llege Computer
18
D129111001
大学体育(一)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I)
28
1.5
D129111002
大学体育(二)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II)
D129111003
大学体育(三)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III)
D129111004
大学体育(四)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IV)
D019111001
大学语文
College Chinese
24
D329111101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Career Development & Planning
D329111102
就业指导
Careers Guidance
20
D100111001
艺术鉴赏
Art Appreciation
D319111001
心理健康教育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D289111001
军事理论
Military Theory
D25911100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040111001
学业指导
Academic Guidance
D289111002
劳动教育
Labour Education
702
40.5
182
11.5
通识教育选修
1. 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技术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健康艺术化学课程、校本课程五个系列。
2. 每位学生选修学分不低于 4 学分,本专业学生至少选修 1 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安排在第 1-8 学期开设。
1. 考核方式 1 为考试,2 为考查,以下同。
2.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计 2 学分,开设在第 1-8 学期。
3. 劳动教育安排在 1-6 学期,共 36 学时,每学期 6 学时。
4. 大学英语:实施“3+1 教学模式”。第 1-3 学期开设必修英语课程,在第 4 学期开设拓展英语课程,属选修课。
5. 大学计算机基础: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以上证书者可获得相应课程的 4 学分。
6. 心理健康教育、艺术鉴赏课程、军事理论课程等课程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
专业教育平台包括学科必修课程、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三个模块。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见表 6。
表 6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模块
学科必修课程模块
D060023011
高等数学(一)
Advanced Mathematics (I)
52
D060023012
高等数学(二)
Advanced Mathematics (II)
D050023001
大学物理(一)
College Physics (I)
51
33
D050023002
大学物理(二)
College Physics (II)
D040124001
无机化学(一)
Inorganic Chemistry (I)
D040124002
无机化学实验(一)
Experiment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I)
30
D040124003
无机化学(二)
Inorganic Chemistry (II)
D040124004
无机化学实验(二)
Experiment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II)
D040124005
有机化学(一)
Organic Chemistry (I)
D040124006
有机化学实验(一)
Experiments in Organic Chemistry (I)
D040124007
有机化学(二)
Organic Chemistry (II)
D040124008
有机化学实验(二)
Experiments in Organic Chemistry (II)
D040124009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D040124010
分析化学实验
Experiment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D040124011
物理化学(一)
Physical Chemistry (I)
D040124012
物理化学实验(一)
Experiments in Physical Chemistry (I)
27
D040124013
物理化学(二)
Physical Chemistry (II)
D040124014
物理化学实验(二)
Experiments in Physical Chemistry (II)
100
668
38
210
126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模块
D140025101
教师职业道德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D140025102
教育政策法规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D140025103
心理学
Psychology
D140025104
教育学
Pedagogy
D150025101
现代教育技术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0
D140025105
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140025106
班级管理
Class Management
D040125101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Chemistry Curriculum and Pedagogical Theory
D040125103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Design
18.
244
13.5
110
4.5
校本选修
D040025111
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Red
Flag Canal Spirit
D040025112
甲骨学初阶
An introduction to oracle
教师素质选修课
D140025108
教师专业发展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140025109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D140025110
教师礼仪练习
Etiquette Exercise for Teachers
D140025111
书写技能实践
Writing Skills Practice
D140025112
说课技能训练
Speaking Skills Training
D140025113
教师基本功实践
Practice of Teachers' Basic Skills
D140025114
教学名师观摩
Famous Teachers Observe
D140025116
普通话与教师语言
Mandarin and Teacher Language
D140025107
教学艺术
Teaching Art
D040125104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Research on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D040125111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Research on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 of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D040125112
课件&微课制作Fabrication of Courseware and
Microlecture
专业知识拓展课程
D099123301
拓展英语
Extension English
D060023003
线性代数
Linear Algebra
D040125102
化学史
Chemical History
D040125105
环境化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D040125106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D040125108
能源化学 Energy
Chemistry
D040125109
材料化学
Materials Chemistry
D040125201
化工基础
Founda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D040125203
配位化学(双语)
Coordination Chemistry (Bilingual)
D040125204
仪器分析
Instrumental Analysis
62
D040125205
仪器分析实验
Instru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
D040125206
专业英语
Professional English
D040125214
化学综合实验Chemistry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39
D040125301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
58
12
D040125302
化学前沿
Special Lecture on Frontiers of Chemistry
D040125305
中级无机化学
Intermediate Inorganic Chemistry
D040125306
中级有机化学
Intermediate Organic Chemistry (Bilingual)
D040125307
化学计算机基础与文献检索
Intermediate Basic Chemistry Computer and
Literature Retrieval
D040125312
论文写作
Writing of Scientific Papers
D040225406
化学化工安全
Chemical Safety
D250025401
创新思维与方法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Methods
120
61
844
46.5
90
275
11.
实践教育平台由实验课程模块、课程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及第二课堂模块四部分组成。实践教育平台课程模块设置见表 7。
表 7 实践教育平台
编号
周数
开课学期
备注
该部分学分计入实践教育平台,学时计入相应理论课程中,在总学分学时中不重复计算。
实验课程与课程实践一般在第 1-6 学期完成。
军事技能训练Military
Skills Training
D040138003
教育见习Educational Probation
第 2 学期
D040138001
Educational Practice
实习安排:第 6 学期
完成 8 周,第 7 学期完成 8
周,共 16 周。
11 周的毕业论文。
实习期间可完成 1—2
门的置换课程。
D040138002
毕业论文Graduation Thesis
5.5
D040138004
Educational Research
第 7 学期
D040138005
Innovative Practice
第 3-7 学期
D040139001
按照《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暂行办法》执行
1. 置换课程,是指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课程替换为实习单位的某些相关教育或实 践环节,完成替代课程后,经认定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 所有环节均为必修环节。
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严把课程设置关,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所有课程均须对专业人才毕业要求有效达成起到支撑作用,各专业须建立课程支撑人才毕业要求有效达成矩阵。课程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毕业要求达成的支
撑作用分别按强支撑(H)、中支撑(M)、弱支撑(L)、无支撑作用不标注。课程-毕业要求矩阵见表 8。
表 8 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有效达成矩阵
毕业要求
课程设置
师德规范
教育情怀
学科素养
教学能力
班级指导
综合育人
学会反思
沟通合作
2.1.1
2.1.2
2.2.1
2.2.2
2.3.1
2.3.2
2.3.3
2.3.4
2.4.1
2.4.2
2.4.3
2.5.1
2.5.2
2.6.1
2.6.2
2.7.1
2.7.2
2.8.1
2.8.2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M
H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L
大学英语
大学计算机基
础
大学体育
大学生职业生
涯与发展规划
大学生创新创
业基础
高等数学
大学物理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实验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实验
教育政策
法规
化学课程与教
学论
中学化学教学
设计
军事技能训练
注:课程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强支撑用 H 标注、中等支撑用 M 标注,弱支撑用 L 标注、无支撑不填写。
上一条:专业建设概况 下一条: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