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门类:理学 专业类别:化学类 专业代码:070303T )
一、专业简介
化学生物学属于理学,是20世纪末新兴的研究领域,该学科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过程。本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博士人数众多。本专业拥有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实践教学基地、河南省新型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化学节能材料开发与应用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与安阳多家制药企业签署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协议。
二、学制、学位、学分
学制:4年
学位:理学学士
学分:160学分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体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化学生物学基础知识、较广泛的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知识、熟练的化学与相关生物学实验技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劳动、具有创新精神、经济观念、法制观念、环保意识、团队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在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也适宜在化学、生物、药学等相关专业领域进一步深造。
四、毕业要求
(一)修业年限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
(二)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须修满160学分,并且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通识教育平台:共57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3学分,通识选修课4学分;
(2)专业教育平台:必修课程共45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13学分,专业核心课32学分;选修课程与分类培养的方向有关,行业企业人才33学分(含跨学科6学分),学术后备人才37学分(含跨学科6学分)。
(3)实践教育平台:集中实践模块与分类培养的方向有关,其中行业企业人才20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学术后备人才16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
(三)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素质要求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诚信、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2.能力要求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具有交流、协调和合作的能力。
3.知识要求
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生命、环境、材料、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另外还要满足以下12项能力要求:
1. 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材料科学基础等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其原理和方法解决化学生物学专业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之上,学会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学生物学专业知识与基本原理,对化学生物学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认识、表达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运用工程设计方法和化学生物学工程基本原理,针对化学生物学过程中涉及的工艺、质量控制、设备等复杂工程问题,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能体现创新意识和综合考虑法律法规、环境及安全、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的能力。
4. 研究: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原理和方法,针对化学生物学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信息综合,以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化学生物学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预测和分析。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化学生物学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化学生物学实践中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理解和评价针对化学生物学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遵守化学生物学行业规范,履行社会责任。
9. 个人和团队: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化学生物学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通过书面报告、陈述发言等形式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对化学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背景沟通和交流能力。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化学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于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与素质。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在专业技术上不断学习提高,在素质上不断完善,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与完善能力。
13. 劳动:具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的基本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符合其他有关毕业及学位授予要求。
五、学程时间安排
本专业依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围绕行业企业人才,学术后备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具体人才培养的学程时间安排如下:
1.行业企业人才
标准全学程共200周。其中课堂讲授104周;军训、入学教育2周,专业见习1周,专业实习11周,创新实践5周,毕业论文(设计)15周,金工实习,化工单元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安排在暑假期间,制药设备与车间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同时进行;复习考试14周,寒暑假48周。
表1-1 行业企业人才学程时间安排表
学年
学期
项目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合计
上学期
下学期
18周
20周
14周
课堂教学
14
17
12
6
4
104
考试
2
军训、入学教育
专业实习
5
11
毕业论文(设计)
10
15
专业见习
1
创新实践
寒、暑假
14(金工实习2周)
14(化工单元课程设计3周)
48
2.学术后备人才
标准全学程共200周。其中课堂讲授114周;军训、入学教育2周,专业见习1周,专业实习6周,创新实践5周,毕业论文(设计)10周,化工单元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安排在暑假期间,制药设备与车间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同时进行;复习考试14周,寒暑假48周。
表1-2 学术后备人才学程时间安排表
16
114
六、课程体系结构
2019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三大教育平台九大课程模块”组成,以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三大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九大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分类培养课程模块、实验课程模块、课程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
平台学分及学时构成见表2。
表2平台学分及学时要求
平台
模块
学分
学时
通识教育
通识必修课程
53
902
160学分
2420(2492)学时
通识选修课程
不计学时
专业教育
学科基础课程
13学分
218学时
专业核心课程
32学分
706学时
分类培养课程
33(37)学分
594(666)学时
实践教育
实验课程
27.5学分
见说明
课程实践
集中实践
20(16)学分
第二课堂
5 学分
说明
在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中,实验课程和课程实践学分计入实践教育平台,学时计入相应理论课程中。在总学分学时中不重复计算。
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见表3和表4。分类培养课程模块包括行业企业人才、学术研究后备人才两个课程子模块。
表3 本专业总体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
平台类别
课程模块
课程类别
课程组成
学分分配
学时分配
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必修
1.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
53学分
902学时
2.形势与政策
3.大学英语
4.大学计算机基础
5.大学体育
6.大学语文
7.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8.就业指导
9.学业指导
10.心理健康教育
11.艺术素养
12.军事理论
13.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14.劳动教育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选修
1.人文社会科学系列
4学分
2.自然科学技术系列
3.教师教育系列
4.健康艺术体育系列
5.校本课程系列
专业教育平台
学科基
础课程
1.相关学科基础课
2.本学科基础课
3.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
心课程
培养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课程
分类培
养课程
包括:行业企业人才、学术研究后备人才两个课程子模块
实践教育平台
包括:与理论课同步开设的实验课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两类
学时计入相应理论课程
主要是课程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军事技能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其他集中实践等环节。
20(16)
不计
按照《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方案》执行
5学分
跨学科6学分计入分类培养模块。
表4 总体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表
类别
学分及比例
学时及比例
小计
各平台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各平台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通识
教育
57学分
35.6%
37.3%
专业
45学分
78学分
48.8%
1518学时
62.7%
33学分
594学时
实践
32.8%
集中实践课程
20学分
15.6%
总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学分+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分类培养课程应修学分+集中实践课程学分+第二课堂学分
100%
2420学时
1.学分及学时计算按照分类培养模式计算,表中行业企业人才的课程体系统计数据;
2.学术后备人才在专业教育平台分类培养课程模块是37学分,专业教育平台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是51.2%;实践教育平台集中实践课程和第二课堂的学分总和是21学分,占总学分的13.1%,实践教育平台占总学分的30.3%。
七、课程安排
按照“121”学程分段培养模式安排课程。第一学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第二、三两个学年主要进行专业教育;第四学年主要进行实践教学,完成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教学工作。
(一)通识教育平台(57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53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4学分。)
通识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设置见表5。学校将网络教学形式引入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线下课堂教学由学校统一安排,线上课程教学依托网络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进行,学生可通过在线学习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表5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模块
课程
课
程
代
码
课程名称
总
学
时
数
分
总学时分配
学期、周学时安排
考
核
方
式
课堂
讲授
实验
3
7
8
D2191001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54
46
2.5
0.5
D2191001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4
D2191001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D2191001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
45
36
9
D2191001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
D219100106
形势与政策
32
见
注
D099111001
大学英语(一)
56
3.5
D099111002
大学英语(二)
72
64
D099111003
大学英语(三)
D229111001
大学计算机基础
18
D129111001
大学体育(一)
28
1.5
D129111002
大学体育(二)
D129111003
大学体育(三)
D129111004
大学体育(四)
D019111001
大学语文
24
D329111101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D329111102
就业指导
20
D100111001
艺术鉴赏
D319111001
心理健康教育
D289111001
军事理论
D25911100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D040111001
学业指导
D289111002
劳动教育
702
40.5
182
11.5
1.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技术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健康艺术体育课程、校本课程五个系列。
2.每位学生选修学分不低于4学分,本专业学生至少选修1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安排在第1-8学期开设。
1.考核方式1为考试,2为考查。
2.形势与政策课程总计2学分,开设在第1-8学期。
3.劳动教育安排在1-6学期,共36学时,每学期6学时。
4.大学英语:实施“3+1教学模式”。第1-3学期开设必修英语课程,在第4学期开设拓展英语课程,属选修课。
5.大学计算机基础: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以上证书者可获得相应课程的4学分。
6.心理健康教育、艺术鉴赏课程、军事理论课程等课程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
(二)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分类培养课程三个模块,具体见表6。
表6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模块
模
块
名
称
D060023011
高等数学(一)
52
D060023012
高等数学(二)
D050023001
大学物理(一)
51
33
D050023002
大学物理(二)
218
13
专
业
心
D040524001
无机化学(一)
66
D040524002
无机化学实验(一)
27
D040524003
无机化学(二)
60
D040524004
无机化学实验(二)
39
D040524005
有机化学(一)
68
D040524006
有机化学实验(一)
D040524007
有机化学(二)
D040524008
有机化学实验(二)
D040524009
分析化学
D040524010
分析化学实验
D040524011
物理化学(一)
D040524012
物理化学实验(一)
21
D040524013
物理化学(二)
D040524014
物理化学实验(二)
706
370
19
225
111
学术研究后备人才课程
D094123301
拓展英语★
D060023003
线性代数★
D040525301
仪器分析★
D040525302
仪器分析实验★
30
D040525303
有机波谱分析★
D040525304
结构化学★
D040525305
中级无机化学
D040525306
中级有机化学
D040125208
绿色化学
D040125210
化学热力学
D040125211
高等分析化学
D040125307
化学计算机基础
及文献检索
D040125308
无机化学选论
D040125310
化学动力学
D040125311
现代分析化学
D040125312
科技论文写作
D040125314
化工数学(一)
42
D040125315
化工数学(二)
D040125213
环境监测与分析
896
53.5
794
49.5
行业企业人才课程
D040525201
化工基础★
D040525202
化工基础实验★
D040525203
生物化学★
D040525204
生物化学实验★
D040525205
普通生物学(含生物实验)★
D040525206
化学化工安全
D040525207
工程制图
D040525208
环境化学
D040525209
分子生物学原理
与技术
D040525210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D040525211
生理学
34
D040525212
生化药学
D040525213
化学反应工程
.
D040525214
专门用途英语
D040125209
有机合成
D040125309
精细化工
D040525215
高分子化学
D250025201
创新思维与方法
D250025202
产生创业构想(GYB)
D250025403
小微企业经营战略
D250025204
创业融资
D250025205
创业模拟实训
876
699
76
101
带★的课程是该模块的限选课程,其他未标注的为任选课。
(三)实践教育平台
实践教育平台由实验课程模块、课程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及第二课堂模块四部分组成。实践教育平台课程模块设置见表7。
表7实践教育平台
编号
周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该部分学分计入实践教育平台,学时计入相应理论课程中,在总学分学时中不重复计算。
实验课程与课程实践一般在第1-6学期完成。
集中
军事技能训练
D040638001
专业实习(一)
一体化实习安排,第6学期完成6周,其中包括4周的校外实习,1周的校内实习及学生安全教育,1周的实习总结;第7学期完成5周。第6学期和第7学期共11周,其中包括不少于8周的校外实习,1周的校内实习及学生安全教育,2周的实习总结。
15周的毕业论文(设计)。第7学期5周,第8学期10周,
实习期间可完成1--2门的置换课程。
一体化模块
D040638002
毕业设计(论文)(一)
D040638003
专业实习(二)
主要在第6学期完成,其中包括4周的校外实习,1周的校内实习及学生安全教育,1周的实习总结。
10周的毕业论文(设计),在第8学期完成。
D040638004
毕业设计(论文)(二)
D040638005
第2学期
D040638006
第3-7学期
D040638007
金工实习
在第一学年暑假完成
D040638008
化工设备与车间课程设计
与专业实习同时进行
D040638009
化工单元课程设计
在第三学年暑假完成
D040339001
按照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暂行办法执行
1.置换课程,是指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课程替换为实习单位的某些相关教育或实践环节,完成替代课程后,经认定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按一体化模块1或一体化模块2执行。
3.所有环节均为必修环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严把课程设置关。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所有课程均对本专业人才毕业要求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建立了课程支撑人才毕业要求有效达成矩阵。课程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作用分别按强支撑(S)和弱支撑(W)进行标注。无支撑不再进行标注。
课程-毕业要求矩阵见表8。
表8 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有效达成矩阵
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知识
问题分析
设计
研究
使用现代工具
工程与社会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职业规范
个人和团队
沟通
项目管理
终身学习
劳动
W
S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大学英语
大学体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高等数学
大学物理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实验
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实验
有机波谱分析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实验
结构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实验
普通生物学(含生物实验)
拓展英语
线性代数
化工数学
化工基础
化工基础实验
设备与车间课程设计
化工单元设计
注:课程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强支撑用S标注、弱支撑用W标注、无支撑作用不填写。
推进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安排,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提高课程教学应用效果。具体安排见表9。
表9 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实践、课程论文、项目课程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教学安排表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课程论文
项目课程
其他教学环节
√
化学计算机基础及文献检索
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
十、专业教育平台部分重要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学分:7
课程学时:132
所属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中学化学相关知识
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度和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等基本理论以及溶液中四大平衡的相互关系和有关计算;以元素周期律为基础,掌握重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制法和重要应用,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利用参考资料,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
使用教材:《无机化学》(上、下册,第4版),吉林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内容:
(一)绪论
(二)化学基础知识
(三)化学热力学基础
(四)化学反应速率
(五)化学平衡
(六)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七)化学键理论概述
(八)酸碱解离平衡
(九)沉淀溶解平衡
(十)氧化还原反应
(十一)配位化合物
(十二)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十三)硼族元素
(十四)碳族元素
(十五)氮族元素
(十六)氧族元素
(十七)卤素
(十八)氢和稀有气体
(十九)铜族和锌族元素
(二十)钛副族和钒副族
(二十一)章铬副族和锰副族
(二十二)铁系元素和铂系元素
(二十三)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
(二十四)无机化学新兴领域简介(自学)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课程学分:6.5
课程学时:124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
通过系统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并了解该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教材:《有机化学》(第5版),张文勤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烷烃和环烷烃
(三)烯烃和炔烃
(四)二烯烃共轭体系
(五)芳烃芳香性
(六)立体化学
(七)卤代烃
(八)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九)醇和酚
(十) 醚和环氧化合物
(十一)酮和醌
(十二)羧酸
(十三)羧酸衍生物
(十四)β-二羰基化合物
(十五)胺
(十六)含硫、含磷和含硅有机化合物
(十七)杂环化合物
(十八)类脂类
(十九)碳水化合物
(二十)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课程学分:3
课程学时:56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高等数学
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使用教材:《分析化学》(上册,第6版),武汉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概论
(二)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三)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四)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五)酸碱滴定法
(六)络合滴定法
(七)氧化还原滴定法
(八)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九)重量分析法
(十)吸光光度法
(十一)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学分:6
课程学时:1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本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教材:《物理化学》(上、下册,第5版),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热力学第二律
(四)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
(五)相平衡
(六)化学平衡
(七)统计热力学基础
(八)电解质溶液
(九)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十)电解与极化作用
(十一)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十二)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十三)表面物理化学
(十四)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
学分:4
课程学时:68学时
所属模块:分类培养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热悉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关系,生物分子在体内的代谢和调节,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信息分子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重点掌握生物化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学会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知识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
使用教材:《生物化学》(第2版),古练权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细胞核生物膜
(三)蛋白质
(四)酶
(五)核酸
(六)生物氧化和生物能
(七)生物代谢
(八)生物化学过程的调控
课程名称:结构化学
课程学分: 4
课程学时: 68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理论及规律以及应用此规律的方法对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使用教材:《结构化学基础》(第5版),周公度、段连运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二)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三)共价健和双是原子分子的结构化学
(四)分子的对称性
(五)多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
(六)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课程名称:化工基础
课程学分:4
课程学时:68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化学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性能和设计计算,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与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典型加工过程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计算方法,掌握反应动力学基础及理想反应器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应用和开发研究的能力。
使用教材:化学工程基础(第3版),武汉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
(二)流体流动与输送
(三)传热
(四)传质分离基础
(五)吸收
(六)蒸馏
(七)化学反应工程学基本原理
(八)均相反应过程
上一条: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下一条: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闭】